中華職棒我們的職棒裁判怎麼了?

寫在前頭如果想看批評裁判、如果想知道八卦,抱歉,我這裡都沒有。底下將就個人建議聯盟的制度進行討論,所以不會有批評、八卦。如在本篇專欄文底下吵架或攻訐任何人,為求保護彼此,我不會有任何回覆,敬請見諒。 就個人觀察所得,聯盟裁判並沒有完整的制度,以致於裁判的養成出了許多問題,

錢盈娛樂城

才會後續有眾多的爭議判決(不一定是誤判)、經典誤判、好球帶問題出現。倘若聯盟願意通盤檢討,並有相關制度產生,相信未來聯盟裁判會更令人服氣吧!(中華職棒裁判團,右二為賽務部裁判組蘇建文組長)  進步的方向在哪中華職棒至今第27年了,最早的職業裁判是與業餘裁判或棒球教練有所關連,葉南輝、李志元、周駿勝(黑教練)等人都是從棒球相關身分轉換。其中葉南輝先生更是中華職棒聯盟首任裁判長。不過歷經多年跌宕,裁判長也換過一個接一個,如今是由蘇建文先生擔任。打開臺灣棒球維基館的網頁,可以從相關頁面中得知目前聯盟共有17位執法裁判,包含二軍裁判與新進裁判。扣除三位加入不到一年的裁判之外,共有14位在一軍出場過。 近年來中華職棒因應多項國際賽事,皆會派任(或受邀)前往賽事主辦地擔任裁判,其中最令人記憶猶新的便是「首屆世界12強」賽會上,資深裁判蘇建文與紀華文、王俊宏加入裁判組,前兩人更一路從在臺灣進行的比賽站到在日本進行的金牌戰。2016年03月紀華文先生甚至受邀至WBC世界經典賽資格賽C組(於巴拿馬舉行)加入裁判團運作。(受邀擔任首屆世界12強之冠軍戰的紀華文與蘇建文兩位中職裁判)  中、新生代的未來可惜中華職棒這27年下來,能如此光榮的裁判少之又少,除了本身流動率高、不穩定性高之外,聯盟本身對於裁判的制度不夠完善,相信也是一項原因。底下將就個人建議之「培育(養成)」、「獎懲」、「解聘」、「退休」等相關層面進行討論。(中華職棒中生代裁判尤志欽、吳家維、邱景彥、楊崇煇)培育與獎懲據了解,中華職棒招考裁判都會事先公告,接著進行筆試、面試相關測驗,詳細內容不外乎是判決案例與規則運用,對於棒球規則不熟悉的「門外漢」等同拒於門外。當然,要考試勢必得先準備,但個人認為如果有心要培育裁判,應該設立「預備裁判」。 從規則講解到案例分析,從實習站位到實際執法,從支援熱身賽與練習賽到跨入二軍例行賽、冠軍賽,再從二軍到一軍,

體育投注

要有一套完整的培育方式。並且不僅針對規則運用上課講解,還可以透過審視賽事影片內容進行案例討論,以及體能訓練、好球帶固定化訓練、判決手勢訓練、四人制(三人制、兩人制)裁判跑位等等,都應該要能完整培訓。前後估計需要一年。 過了第一年的場外教學,

金旺娛樂

第二年踏入球場從二軍開始執法,第三年偶爾輪替二軍主審,第四年則是正常輪替二軍主審,第五年至第八年期間可視表現升任一軍執法,從角落的三壘審→二壘審→一壘審再到主審,直到站穩一軍主審約十年至十一年左右,經過一路的培養與循序漸進的發展,不但能減少誤判的發生,更能增加裁判本身對於升遷制度的信心,以利規畫自我生涯。 而獎懲方面,每週例會上進行誤判檢討,可在每月檢討會上進行表揚優良裁判,並優先列入國際賽外派裁判名單,或總冠軍賽裁判名單,提升裁判自身榮耀心與額外收入。每週誤判最多者,將處以禁賽一場或扣考核2分,每月誤判最多者(不含挑戰成功的判決)則是扣考核3-5分或禁賽三場,藉由獎勵與懲罰方式,公開的讓球迷與球員對裁判產生信任,是最好不過的模式。  解聘與退休過往曾有一句話說,

信用球版

「誤判也是比賽的一部分」,近年來引入影音轉播輔助判決制度後,透過多種角度的單一案例影像及規則運用來達到降低誤判的可能,但並非每種可能都能透過目前的科學或機器設備來完整呈現與檢視,包含好球帶等狀況。於是訂定裁判的退場機制變得更加重要,除了能讓一個聯盟的裁判汰舊換新之外,也能促進裁判間的良性競爭,彼此督促。 解聘與退休放在一起是為了區分前者為「淘汰」,後者則是「榮退」的概念,解聘不外乎是因為容易誤判、個人因素等狀況,當一位裁判連續三年的考績都不到85分,甚至遠低於這標準,則該認真考量這樣的人員是否還應該留在執法場上,或許可以轉任紀錄組,或許可以改任其他職務,但執法場上的瞬息萬變,相較之下便已不再適合。當建立起培育制度後,淘汰裁判已不再是為難的決定。 當一位裁判生涯平均考績超過93分,甚至95分,則可以考慮光榮引退,由聯盟於明星賽或相關賽事上舉行引退儀式,除獲頒獎品外,接受全場球迷喝采,

RSG雷神之鎚試玩

對於裁判更是莫大的尊重。而不是默默轉任聯盟行政人員或相關職位後,從此只有大事才會接受訪問。  我們都希望能變好(Lamigo桃猿隊內野手陳俊秀與中信兄弟隊外野手周思齊)罵完裁判之後,罵完制度之後,

QT自由國度試玩

不論是球迷或者聯盟方面,都在「等著」下一次的重大誤判或關鍵判決(有時是判對卻不如民意),然後再來滅火、消毒、安撫、調整或抗議、質疑、批評,這些彷彿陷入了迴圈般的模式,是該有所調整了吧? 最後想說,我們都需要進步,不論是球迷或裁判或球員。對於棒球規則不熟悉的球迷,建議多加油,去了解規則上哪些是可以允許抗議、哪些可以挑戰判決、哪些是不容質疑的,我們除了做好一名球迷,也要做一名好球迷。也建議聯盟盡速針對裁判進行制度面通盤規劃與安排,讓未來有更多人投入,壯大賽事規模與建立裁判威信吧。否則球員脾氣再好,總會累積到爆炸的。 附註: 1)周思齊於2014年向主審林金達甩頭盔抗議好球帶遭驅逐出場。 2)陳俊秀於2016年向主審江春緯質疑好球帶遭驅逐出場,身體頂撞表示抗議。  照片來源:中華職棒裁判團、陳俊秀/中華職棒官網      紀華文、蘇建文/WBSC      周思齊/兄弟Fans Club 延伸閱讀:罵完裁判之後—從日職看臺灣職棒裁判養成制度/劉柏君      淘汰不適任的裁判—美國職業裁判學校的經驗談/劉柏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