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隊的夢魘「無生還」上季為何突然大走鐘?「大魔神」突然「大恍神」?

前言 當講到"吳昇桓"這個名字時,想必會讓臺灣球迷感到不太好受。去年吳昇桓在經典賽對上臺灣隊的比賽時於九下登板救火,兩個半局送出3K,化解無人出局二壘有人的危機。看著臺灣打者只能把球頻頻碰出界外甚至揮空,「無生還」的威力至今仍讓人感到心有餘悸。  然而,經典賽結束回到大聯盟後,吳昇桓在該季(2017年球季)的成績大幅衰退,與他在2016年初來乍到MLB時的精采表現有大幅落差。2016年他在79.2局裡就投出了103次三振,K/9值高達11.64,自責分率與FIP分別僅僅1.92與2.13。該季他的fWAR為2.6排行全MLB牛棚第五,在他前面的四位名字分別叫做Kenley Jansen、Andrew Miller、Dellin Betances以及Aroldis Chapman。但到了2017年,他的自責分率暴漲到4.10,K/9值掉到剩8.19,fWAR僅0.1,表現不佳導致他的終結者位置被紅雀隊拔掉。 有傳言指出,因為吳昇桓在休賽季時參加經典賽,未充分休息導致疲勞使成績下滑。而在去年季末結束後更傳出遊騎兵隊與吳昇桓達成協議:一筆一年275萬美元附帶第二年450萬球團選擇權的1+1合約 。然而沒多久後卻傳出吳昇桓的體檢發現右手肘發炎,體檢沒過導致最終未與遊騎兵簽約。過一段時間後吳昇桓才與藍鳥隊達成一筆一年200萬美元附帶第二年條件選擇權的合約,留在大聯盟繼續打拼。究竟這位大魔神在2017年遇上了什麼問題呢?為什麼表現會突然大走鐘?他的表現真的受到疲勞和手傷影響嗎?要回答這些問題,首先我們要知道哪裡出了問題(得了什麼病),然後找出是什麼樣的原因導致這樣的問題(病因在哪),最後才能徹底了解情況(開立診斷書)。  內容有很多數據和圖表,如果你覺得分析太長,你可以直接跳到每個段落的最後,直接看紅色粗體字的部分,我會把該段重點整理起來,並且在本文最末段也有整篇文章的總結。   得了什麼病?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整體表現:  我將幾個變化比較大的部分用紅字凸顯出來,首先是三振率的下滑,不論K/9或K%的部分都呈現出2017年的三振能力有明顯衰退。再來是滾飛比GB/FB下降,滾地球率GB%下降了12%,飛球率FB%上升了10%,導致整個GB/FB下降。更嚴重的是,

ATG戰神賽特

這些飛球中有更高比例會飛到外野,甚至飛出牆外去了。內野飛球率IFFB%下滑了超過4%,飛球形成全壘打率HR/FB也上升了4%,來到了10.8%。換句話說,吳昇桓平均約每被打9顆飛球,其中就有1顆會是全壘打。再加上去年吳昇桓的飛球率已經上升到將近50%,導致他挨轟的頻率大幅提升,每9局被全壘打率從0.56支上升到1.52支,整整3倍之多。此外,他的被打擊率也向上攀升。不過數據顯示他的被擊球強度並沒有太嚴重的衰退,甚至軟弱擊球率Soft%還上升了不少,顯示雖然飛球跟全壘打被打得更多了,但有部分可能是受到聯盟傾向把球往天空打的風潮與球的恢復係數變高(94球變”弓單”的意思啦!)的影響。而另外吳昇桓本身的問題在於三振能力下降,無法三振打者。以及當打者更容易碰得到球時,前面擊球型態改變(飛球率、HR/FB上升)的問題就會變得更大了。這部份我們也可以從數據得到佐證:      Swing%是揮棒率、Contact%是擊中率(反過來說,1-Contact%就是揮棒後的揮空率),前面的O跟Z分別代表壞球跟好球。我們可以看到不論好壞球,揮棒率都沒有太大的變化,事實上,他的壞球揮棒率O-Swing%一直都高於聯盟平均(30.5%),

體育投注

處在大聯盟牛棚前段班,顯示他的引誘球還是蠻有引誘力。問題是,引誘到打者出棒被打中還是沒有用啊!資料顯示好壞球的擊中率都上升了,換句話說,揮空率下降了!尤其是壞球的揮空率從46%下降到34%左右,所以他去年的揮空三振率SwStr%也下降了。  從整體的數據我們掌握到了幾個訊息:  三振能力下降,主要來自於揮空率的下降。  被打擊率上升,不過被擊球強度看似並未大幅衰退。  飛球比例變高,挨轟率變高,滾飛比下降。這部分可能有受到聯盟環境改變的影響,但前面揮空率下降的問題是主因。      若我們再深入觀察,我們還可以發現一個跡象:吳昇桓對左打的壓制力下降。先來看看數據怎麼說?  聽說全壘打也是韓國人發明的? 首先是面對右打者的部分:      再來是面對左打者的部分:      在面對右打的部分,他的三振率確實有所下滑,飛球率也大幅提升,但除了ERA有上升以外,在被打擊三圍與wOBA(weighted On-Base Average,一種加權過的上壘率,wOBA與得分的相關性較傳統數據更高,是較進階的打擊指標,之後如果有機會我在介紹這項數據)的差異並沒有想像中的大。雖然飛球率上升,但HR/FB是下降的,所以2017容易挨轟的問題與面對右打者較不相干。我們來看看在被擊球強度部分,軟弱擊球的比例大幅上升,強勁擊球率(Hard%)也下降,所以BABIP(“擊球落在場內”的安打率)不增反降。以上因素使得即使三振率下滑且飛球率上升,被擊球品質仍維持得還OK,讓對右打的成績還能維持一定水準。  反倒是面對左打時,三振率同樣下滑了,但滾飛比下降的程度並未向右打那般明顯。事實上,

GK娛樂城

吳昇桓原本面對左打的壓制力就不如右打:面對左打的三振率與滾飛比都較面對右打時低。不過原本在2016年時,吳昇桓還能讓左打者打出軟弱擊球,製造高達17.5%的內野飛球率,且HR/FB僅2.5%,BABIP僅.229。靠著這些部分,讓他當年在面對左打時的成績還不錯。然而到了2017,一切風雲變色。軟弱擊球率下降,內野飛球率大幅下降,HR/FB大幅上升,

遊戲娛樂城

BABIP也大幅上升。原本就不算很會三振左打,依靠製造軟弱擊球來解決左打的吳昇桓,2017年時面對左打的三振率又再衰退,又壓不住左打者的擊球,是吳昇桓2017年成績大幅衰退的主因。吳昇桓在2016年面對左打者143個打席只被打1支全壘打,但到了2017年,111打席就被打了7支全壘打。  總結前面的內容,我們診斷出病人吳昇桓得了以下幾種病:  三振率下降,

雙星電子

左右打都一樣,尤其原本就不擅長三振左打,使左打的問題尤為明顯。  滾飛比下降,右打較為明顯,但被擊球品質衰退的問題不嚴重。左打滾飛比變化不大,但被擊球品質衰退得很嚴重,也是挨轟率偏高的來源。   病因再哪?  我們來看看為何去年左打遇到吳昇桓,實力都會突增強。  我們將吳昇桓的球種拿來逐一檢視。吳昇桓在去年面對左打者時,主要使用球種為速球(268球),搭配專門用來對付左打者的變速球(71球),以及少量塞往內角低帶有下沉軌跡的滑球(50球)。另外還有極少量的曲球,因為樣本極少暫時不討論。首先我們已經知道其中一個問題是三振率下降,讓我們來看圖說故事:  吳昇桓前兩季的揮空率變化(左圖左打,右圖右打)   上圖是吳昇桓前兩季分別對左打及右打的揮空率變化,左邊是對左打者,右邊是對右打者,

娛樂城評價

圖中黑色為速球、紅色為滑球、藍色為變速球、橘黃色為曲球。首先我們可以看到,不論對左打還是右打,滑球的揮空率下降幅度都很明顯。而專門用來對付左打者的變速球,揮空率也呈現下降趨勢。而速球的揮空率則變化不大,整體的揮空率從2016的29.04%,小降為26.53%。  另外一個問題則是滾飛比下降,挨轟率提高。這裡我們會觀察到一個很有趣的現象: 吳昇桓前兩季的滾地球率變化(左圖左打,右圖右打) 吳昇桓前兩季的飛球率變化(左圖左打,右圖右打) 沒錯,滑球和變速球的滾地球率(上圖)與飛球率(下圖)都同步下滑了,也就是說,滑球與變速球被左打者打出更多的平飛球。這也是為什麼對左打的滾飛比看似沒有大幅衰退,成績卻一落千丈的原因:平飛球最容易形成安打,如果力量夠大(或球夠彈),還有可能變成全壘打。而速球對左打者的滾地球率略降,飛球率略升。這部分的影響可以在被長打率的部份觀察到:   吳昇桓前兩季的被長打率變化(左圖左打,右圖右打) 在被長打率的部份,也呈現出相同的訊息:滑球與變速球衰退了。而前段所提到速球被擊出較多飛球的問題,也造成速球的被長打率上升,不過幅度並沒有滑球與變速球那麼誇張。  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充分了解到吳昇桓去年所面對的困境:  滑球與變速球明顯衰退,揮空率大幅下降。  滑球與變速球被左打者打出更多平飛球,這也顯示為何去年對左打滾飛比沒有太大變化。  速球被打更多飛球,是滾飛比下降的主要原因,其中對左打的被長打率升高。    開立診斷書!  我們來看看吳昇桓的所有球種在前兩年間出現什麼改變。  平均球速(mph):  Year Fourseam Change Slider Curve 2016 93.53 83.57 86.29 74.07 2017 93.38 84.45 86.12 76.54 垂直位移(數字越小表示下墜越多,單位為英吋):  Year Fourseam Change Slider Curve 2016 9.64 4.49 3.01 -6.90 2017 9.66 6.24 3.27 -4.70 水平位移(數字越小表示向右位移越多,單位為英吋):  Year Fourseam Change Slider Curve 2016 -4.10 -7.24 1.18 5.09 2017 -4.23 -8.06 0.32 2.66 不論是何種球種,球速都未見衰退,然而變速球跟曲球兩種下墜球種的下墜幅度都明顯衰退,而水平位移的滑球,位移幅度也較前年遜色。變化幅度不如以往,球變比較不會跑了,更難製造打者揮空,所以揮空率下降。球被擊得更扎實,平飛球變多,安打變多,被打擊三圍上升,加上用球改變更讓挨轟問題一發不可收拾。   再來是速球部份,雖然數據表示球速與尾勁都沒衰退,但是我們在別的地放可以發現兩年間的差異:進壘點。2017年吳昇桓的速球相較於2016年投得更高了。  2017(左)與2016(右)速球對左打者的進壘點分佈(視角為捕手視角) 上圖左邊是2017年以捕手視角呈現的速球對左打的進壘點分佈,右邊則是2016年。可以發現2017年的球更遠離紅中,主要集中在外角高的位置(對右打的策略也是一樣)。可見在2017年吳昇桓的配球策略是速球走外角高,滑球(對右打)與變速球(對左打)走外角低,盡量讓球遠離打者,然後把變化球壓低。遠離打者投在邊邊角角的策略並沒問題,不過速球投更高碰上用球改變,很可能是造成被打更多飛球與全壘打的原因。  2017(左)與2016(右)速球對左打者的被長打率分佈(視角為捕手視角) 上圖則是速球對左打的被長打率分佈,可以發現去年的速球在外角位置的被長打率很高,可見速球投外角高的成效不彰,證明了對左打被長打率升高與配球策略改變有關。 我果然還是適合穿藍色,明年換隻鳥好了。   最後,我們總結一下本篇文結論:去年吳昇桓成績退步的原因來自滑球與變速球的衰退,主要是變化幅度下滑所導致,位移減少使得揮空率下降,被擊出平飛球的比例提升,被打更多安打與全壘打。尤其是變速球的部分,吳昇桓對左打的武器失效,無法有效壓制左打更是去年的最大問題。而速球對左打被長打率升高也不是太意外的事,畢竟吳昇桓速球本身就不算快,對上相對不利的左打者,投得更高導致成績下滑或許是可預期的。不過對上右打者的成績還維持在一定水準,雖然同樣因為投更高導致飛球率上升,但挨轟率與被擊球強度並未升高,顯示他的速球要拿來應付右打者還是綽綽有餘。此外他的速球對左打的揮空率也未見衰退,所以判斷速球本身問題應該不大,除了配球策略可能需要稍作調整以外,無需過度擔憂。  目前吳昇桓也已年屆35,到了突然退化也不會感到意外的年紀,所以對於他的滑球與變速球衰退,我們無法輕易斷定到底是年齡因素還是傷勢因素所導致,畢竟我不是醫生,也不是他手肘裡的蛔蟲。但他的球速目前看來沒有衰退跡象,而且速球仍算可靠,只要在遇上左打的時候稍加閃避即可。所以至少對藍鳥目前那不穩定的牛棚來說,考量到吳昇桓前兩年對右打者的成績還算不錯,又曾擔任過終結者,花200萬讓吳昇桓作為對付右打的中繼投手其實還算挺劃算的投資。 數據資料來源:FanGraphs、BrooksBaseB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