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G電子推薦
昨天(註:原文發表日期為1/26)是Rob Manfred的正式上任第一天, 他並沒有浪費任何登上頭條的機會. 除了向球迷們發出公開信之外, 他也和Karl Revech一起參加ESPN Sunday Conversation, 就一些有關這次任期內他認為應優先解決的事務發表了看法. 有些他所強調的論點已經被人們討論非常多遍了—投手在每次投球之間的間隔時間真的太長, 而且當特定對戰組合碰頭時, 比賽的長度真的是個很大的問題—不過獲得最多關注的是他表示有可能限制守備佈陣的言論.在有關於比賽內容應如何改進的談話中, Manfred提到聯盟正嘗試「在比賽中注入額外攻勢」. 人們會將球賽中防守佈陣的增加和攻勢的減少聯想在一起是很自然的. 別忘了, 非傳統防守陣勢的這股趨勢在過去五年內快速發酵, 同時攻擊火力的輸出已倒退回自1990年帶起便不曾見到的水準. 守備佈陣在球賽中相當明顯, 就像我們都曾看過強勁的平飛球輕易的飛進手套, 沮喪的強棒們搖著頭走回休息室的畫面.但即便我欣賞Manfred願意考慮透過調整比賽來提升整體球賽品質, 這可能不是我們應追尋的最佳選擇.首先, 追隨守備佈陣的主要問題是我們沒有足夠的資料來加以推論限制它能夠對球賽的進攻品質帶來顯著的影響. 時間回到八月, Jonathan Judge完美的破除了守備佈陣的增加和聯盟攻擊水平的衰退之間的關係. 表格會說話 賽季 聯盟平均wOBAcon 單場平均得分 1999 0.374 5.08 2000 0.374 5.14 2001 0.367 4.78 2002 0.362 4.62 2003 0.363 4.73 2004 0.367 4.81 2005 0.362 4.59 2006 0.370 4.86 2007 0.370 4.80 2008 0.368 4.65 2009 0.370 4.61 2010 0.364 4.38 2011 0.361 4.28 2012 0.366 4.32 2013 0.364 4.17 2014 0.365 4.11 因為—就像眾人已討論到不想討論了一樣—三振的數量已經多到難以控制(註:原文作者應是意指造成得分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三振而非佈陣 但大家只注意到後者 因此三振被「隱藏」得很好) MLB每年都在刷新單季三振紀錄, 且隨著保送數逐漸下滑的同時三振數正不斷攀升. 投手們正以他們以前未曾有過的方式支配著好球帶, 這造成了balls in play的數量創下MLB史上新低. 球賽中攻勢戲劇性的降低主要是因為被打出去球比起以往更少, 而不是和那些打進場內的球有關.wOBAcon意指wOBA-on-contacted-balls (以有效打擊出去的球來計算wOBA) , 因此基本上它可以衡量打者將球打進場內(或是全壘打)時的進攻產能差異. 就如同你所看到的, wOBAcon在過去十年間並沒有過大幅變動, 而且過去幾年內打進場內的球所帶來的run value (wOBA可轉換成得分) 還比02~03年時高, 當時每場比賽單隊平均可得4.8分. 打進場內的球不曾改變的結果是過去七年內球賽平均得分下降了半分.但這並不代表守備佈陣沒有帶來任何影響, 諸如Ryan Howard和Mark Teixeira等球員都已受此所苦, 且球隊增加他們的上場時間說明了這是有好處的, 即便聯盟BABIP值絲毫沒有變動. 別忘了, 現在打者們可能只是比較「用力」打球, 因此要是不受佈陣影響的話聯盟BABIP值將有可能突破三成.; 我們不能草率的以BABIP值的上升幅度不大做為證據證明守備佈陣沒有作用.但整個球季下來守備佈陣的使用量就是沒有多到足以對聯盟的得分效益造成巨大影響. 根據我們所擁有的最佳估計, 球界想辦法靠著防守陣勢的變換每年守下大約200分. 非單一隊伍而是全部加總. 將這200分加回2014年的得分的話會使聯盟場均得分從4.08分一路上升到4.12分. 且這是在限制佈陣的政策嚴格厲行, 限制所有種類的守備佈陣且球界也乖乖配合的情況下成立. 實際上來說其他建議方案可能都更適合, 所以我們下來我們要來探討一項更細微的改變.如果目標是要重新讓球賽變得更具攻勢的話—且我覺得這個目標是有價值的— 那麼限制守備佈陣便是個錯誤的選擇. 或是, 至少, 對於正確的方案來說沒什麼意義. 我們對於守備佈陣可以有著很美好的想像, 但是說到靠刺激, 高得分的比賽可以為整個環境帶來更多收益的話, 這會更令人期待.還有除了這方法根本行不通之外, 我覺得我們對於僅為了達成一個理想目標就批準這些不慎令人滿意的策略這件事應三思而後行. 就算限制守備佈陣可以讓球賽進攻更為活絡, 我也會很猶豫是否該創一條規則來限制各球隊該怎麼安排他們的野手在場上的位置. 只要你訂下任何違背利益的限制條款, 人們便會開始找漏洞鑽或是踩得離那條紅線越近越好, 因為你只是施加一項障礙而不是讓他們打消這念頭. 如果我們說在每個play開始時二壘兩側各只能有兩名野手, 我們有限制他們在投手投球能否移動嗎? 或是他們能讓想排入佈陣的野手先站在離二壘壘包10英尺處, 接著那名球員開始衝刺, 在打者將球打入佈陣區之前衝到要是沒有佈陣限制的話他原本會站的地方嗎? 只要強力拉回型的打者存在, 各球隊便會無所不用其極的將守備球員安插到那顆球最有可能的去處, 而霸道的要求他們站在指定的路徑上只是在他們達成目標的道路上又增加一道難題罷了.取而代之的, 讓各球隊隨意安排他們理想中的守備陣型才是最好的, 並且將球打穿這些佈陣就好. 無論是透過更加精熟的短打, 球員們提升他們反向攻擊的技巧, 或者僅僅是讓只會打擊的強拉型打者在聯盟中的價值下降, 在給予充足時間適應這些已成為常規的佈陣的情況下市場自然會取得新的平衡. 就如同各球隊想將他們的防守者擺在最適當的位置一樣, 他們也會有同樣的念頭想讓自家打者突破這些佈陣. 這些佈陣不是不能攻克的堅不可摧的堡壘, 且對於那些已經知道該如何以最佳的方式安排防守員的人也同樣會幫佈打者發掘佈陣的弱點.如果MLB官方希望將攻擊這項元素重新注入球賽中的話, 他們的當務之急應是強制好球帶恢復原本的尺寸. 訓練裁判們別再給予投手額外的好球空間, 讓打者有比現在更多的機會能碰觸到球. 對於打出去的球我們不需要更好的結果; 總體來說我們只需要球棒與球之間的更多接觸. 而這一切都從本壘板開始.守備佈陣對MLB來說不是什麼很嚴重的問題, 但好球帶卻是. 讓咱們解決這問題, 而過幾年後要是沒有人想得出方法突破佈陣, 屆時我們再來重新審視這輕微得多的問題.http://www.fangraphs.com/blogs/the-problem-with-rob-manfreds-problem-with-shifts/,